形容达到目的后的成语

更新:
形容达到目的后的成语:不得其所、不耻最后、登木求鱼、东奔西走、东海捞针、伏而咶天、功德圆满、功成名就、过河拆桥、疾足先得、捷足先得、马到成功、妙算神机、妙策如神、旗开得胜、神妙莫测、神机妙策、万事大吉、万全之策、不择手段、大功告成、叶落归根…
  • 不耻最后

    不耻最后[ bù chǐ zuì hòu ]

    解释: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出处:《韩非子·喻老》:“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 不得其所

    不得其所[ bù dé qí suǒ ]

    解释:原指未得善终,后指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也指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谷梁传·成公八年》:“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尽其事也。”

  • 登木求鱼

    登木求鱼[ déng mù qiú yú ]

    解释:登:攀;木:树。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出处:宋·苏辙《次韵吴厚秀才见录》:“登木求鱼知我掘,循巢觅兔笑君疏。”

  • 东奔西走

    东奔西走[ dōng bēn xī zǒu ]

    解释: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

    出处:元·魏初《沁园春·留别张周卿韵》:“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

  • 东海捞针

    东海捞针[ dōng hǎi lāo zhēn ]

    解释:从大海底下捞取一根针,形容非常难达到目的。

    出处:元·柯丹丘《荆钗记·误讣》:“儿,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东海捞针。”

  • 伏而咶天

    伏而咶天[ fú ér shì tiān ]

    解释: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出处:《荀子·仲尼》:“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 功成名就

    功成名就[ gōng chéng míng jiù ]

    解释: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 功德圆满

    功德圆满[ gōng dé yuán mǎn ]

    解释: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出处:隋·隋炀帝《入朝遣使参书》:“奉五月二日诲,用慰驰结,仰承衡岳,功德圆满,便致荆巫。”

  • 过河拆桥

    过河拆桥[ guò hé chāi qiáo ]

    解释: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 疾足先得

    疾足先得[ jí zú xiān dé ]

    解释: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捷足先得

    捷足先得[ jié zú xiān dé ]

    解释: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捷足先登

    捷足先登[ jié zú xiān dēng ]

    解释: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妙算神机

    妙算神机[ miào suàn shén jī ]

    解释:形容智谋无穷,善于洞察形势,计策得当。

    出处:宋·赵佶《念奴娇》:“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

  • 旗开得胜

    旗开得胜[ qí kāi dé shèng ]

    解释: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 神妙莫测

    神妙莫测[ shén miào mò cè ]

    解释:莫测:不能揣测、估量。形容奇妙到极点。

    出处:刘白羽《长江三日》:“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

形容达到目的后的词语(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