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怀念童年的成语

更新:
形容怀念童年的成语:白云孤飞、春树暮云、钓游之地、睹物思人、抚今怀昔、感今惟昔、甘心首疾、归正守丘、回干就湿、两小无猜、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天真无邪、望眼欲穿、敦煌变文、白云亲舍1、白云孤飞【解释】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出处】《新唐书·…
  • 白云孤飞

    白云孤飞[ bái yún gū fēi ]

    解释: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 白云亲舍

    白云亲舍[ bái yún qīn shè ]

    解释: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 钓游之地

    钓游之地[ diào yóu zhī dì ]

    解释:童年生活的地方,一般指故乡。

    出处:唐·韩愈《送杨少尹序》:“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

  • 睹物思人

    睹物思人[ dǔ wù sī rén ]

    解释:睹:看;思:思念。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出处:唐·裴铏《传奇·颜睿》:“贵妃赠辟(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 甘心首疾

    甘心首疾[ gān xīn shǒu jí ]

    解释:甘心:情愿,乐意;首:头;疾:病,引申为痛。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形容男女之间相互思念的痴情。

    出处:《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归正守丘

    归正守丘[ guī zhèng shǒu qiū ]

    解释: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感今惟昔

    感今惟昔[ gǎn jīn wéi xī ]

    解释:对当前的事物有所感触而怀念过去的人、事物或景物。

    出处:晋·卢谌《赠刘琨》诗:“瞻彼日月,迅过俯仰;感今惟昔,口存心想。”

  • 亲密无间

    亲密无间[ qīn mì wú jiàn ]

    解释: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出处:《汉书·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藉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

  • 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 qīng méi zhú mǎ ]

    解释: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望眼欲穿

    望眼欲穿[ wàng yǎn yù chuān ]

    解释: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出处:唐·白居易《寄微之》诗:“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宋·杨万里《晨炊横塘桥酒家小窗》诗:“饥望炊烟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帘。”

  • 春树暮云

    春树暮云[ chūn shù mù yún ]

    解释: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回干就湿

    回干就湿[ huí gān jiù shī ]

    解释:指母亲育儿时,让婴儿居干处,自己就湿处。

    出处:《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慈母德,实堪哀,十月三年受苦灾;冒热冲寒劳气力,回干就湿费心怀。”

  • 两小无猜

    两小无猜[ liǎng xiǎo wú cāi ]

    解释: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没有猜疑。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诗:“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天真无邪

    天真无邪[ tiān zhēn wú xié ]

    解释:邪:不正当。心地善良纯洁,没有不正当的想法

    出处: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我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人,是一个革命战士,是党的儿女。”

形容怀念童年的词语(2个)

  • 抚今怀昔抚:拍,摸,引申为注意,注视;怀:怀念;昔:过去。看看现在,想想过去。形容对当前的事物有所感触而怀念过去的人事或景物。
  • 敦煌变文1.敦煌石室中所藏的讲唱体通俗文学作品。是中国唐五代时期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学形式。王重民等所编《敦煌变文集》中搜罗的敦煌变文较为宏富。参见"变文"﹑"敦煌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