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不烂之舌
  • 拼   音

    [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
  • 释   义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 出   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例   句

    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他们入伙。(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 近义词

    三寸之舌

  • 反义词

    倒行逆施大逆不道

  • 用   法

    作宾语;比喻能说会道,善于应付的嘴

  • 繁   体

    三寸不爛之舌

三寸不烂之舌成语典故

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想出家当道士说:“我凭着自己的三寸舌,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我心满意足了”。详情>>

三寸不烂之舌相关查询

三寸不烂之舌成语接龙

  1. 舌敝耳聋: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2. 舌锋如火:比喻话说得十分尖锐。
  3. 舌剑唇枪: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4. 舌尖口快: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
  5. 舌桥不下:形容惊讶的神态。
  6. 舌战群儒: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7. 舌挢不下: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8. 舌敝唇焦:敝:破碎;焦:干枯。说话说得舌头都破了,嘴唇都干了。形容费尽了唇舌。
  9. 舌端月旦:指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
  10. 舌敝唇枯:敝:破;枯:枯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费尽了唇舌
  11. 舌剑唇鎗:见“ 舌劍唇槍 ”。
  12. 舌耕笔锄:授徒者恃口说以谋生;一般用来赞誉那些孜孜不倦地教育民众的人士。也指勤奋读书;

三寸不烂之舌的意思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寸不烂之舌类似的成语

  • 三寸鸟,七寸嘴

    三寸鸟,七寸嘴[ sān cùn niǎo,qī cùn zuǐ ]

    解释: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 三寸之舌

    三寸之舌[ sān cùn zhī shé ]

    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鼠腹鸡肠

    鼠腹鸡肠[ shǔ fù jī cháng ]

    解释: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1回:“不是这说贼三寸货强盗,那鼠腹鸡肠的心儿,只好有三寸大一般。”

  • 贪多嚼不烂

    贪多嚼不烂[ tān duō jiáo bù làn ]

    解释:贪图多吃,消化不了。比喻工作或学习,图多而做不好或吸收不了。

    出处:而今孩子何在?正是贪多嚼不烂了。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 一言九鼎

    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

    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sān cùn jīn lián ]

    解释:金莲:指缠足妇女的小脚。指妇女的小脚

    出处: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九回:“只说那三寸金莲上那一双大红鞋,一看了便也要浑了。”

  •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lǎo guī zhǔ bù làn,yí huò yú kū sāng ]

    解释:移祸:嫁祸。把祸患转嫁给别人。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嫁祸于无辜的人。

    出处:险些儿送了秀童的性命。正是: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卷

  • 粲花之舌

    粲花之舌[ càn huā zhī shé ]

    解释:粲花:鲜艳的花朵。形容人的言论精妙绝伦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七卷:“此自师粲花之舌耳。然默验人情,实亦为理之所有。”

  • 哀哀父母

    哀哀父母[ āi āi fù mǔ ]

    解释: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出处:《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 哀梨蒸食

    哀梨蒸食[ āi lí zhēng shí ]

    解释: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