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春秋战国的成语

更新:
形容春秋战国的成语:按兵不动、按甲寝兵、暗渡陈仓、薄唇轻言、备位充数、必不挠北、比肩继踵、博览群书、博闻辩言、不教之教、不知轻重、不能赞一辞、不赞一词、尝鼎一脔、乘肥衣轻、城狐社鼠、唇亡齿寒、道听途说、负荆请罪、邯郸学步、狐假虎威、胡服骑射…
  • 按甲寝兵

    按甲寝兵[ àn jiǎ qǐn bīng ]

    解释: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出处: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傅干》:“愚以为且按甲寝兵,息养军士,定土分封,论功行赏。”

  • 暗渡陈仓

    暗渡陈仓[ àn dù chén cāng ]

    解释: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出处: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 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 bá miáo zhù zhǎng ]

    解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败军之将

    败军之将[ bài jūn zhī jiàng ]

    解释: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出处:《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 备位充数

    备位充数[ bèi wèi chōng shù ]

    解释:备位: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尽职;充数:用不够格的人来凑足数额。是自谦不能做事的话。

    出处:《汉书·萧望之传》:“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晏子春秋·谏下》:“其女子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

  • 髀里肉生

    髀里肉生[ bì lǐ ròu shēng ]

    解释: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 髀肉复生

    髀肉复生[ bì ròu fù shēng ]

    解释: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 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 bō luàn fǎn zhèng ]

    解释: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出处:《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 博闻辩言

    博闻辩言[ bó wén biàn yán ]

    解释: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出处:《吕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 bó lǎn qún shū ]

    解释: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出处:《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 不教之教

    不教之教[ bù jiào zhī jiào ]

    解释: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出处:《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 不能赞一辞

    不能赞一辞[ bù néng zàn yī cí ]

    解释: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 不赞一词

    不赞一词[ bù zàn yī cí ]

    解释: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 不知轻重

    不知轻重[ bù zhī qīng zhòng ]

    解释: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

    出处:《吕氏春秋·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 尝鼎一脔

    尝鼎一脔[ cháng dǐng yī luán ]

    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