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才被领导重用的成语

更新:
形容人才被领导重用的成语:安土重迁、百舍重茧、本乡本土、才轻任重、重增其放、重施故伎、重生爷娘、重规迭矩、重足一迹、德重恩弘、方寸万重、分陕之重、积重难反、肩负重任、力微任重、名价日重、名德重望、名重当时、名重天下、弃重取轻、欺贫重富、千言…
  • 言重九鼎

    言重九鼎[ yán zhòng jiǔ dǐng ]

    解释: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出处: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 周而复始

    周而复始[ zhōu ér fù shǐ ]

    解释: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出处:《汉书·礼乐志》:“精健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

  • 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 zūn shī zhòng dào ]

    解释: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 重气狥名

    重气狥名[ zhòng qì xùn míng ]

    解释: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 子女玉帛

    子女玉帛[ zǐ nǚ yù bó ]

    解释:原指人民与财产。后用以泛指财物、美女。

    出处:《左传·僖工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他生焉。”

  • 重规迭矩

    重规迭矩[ chóng guī dié jǔ ]

    解释: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出处:《三国志·蜀书·郤正传》:“动若重规,静若迭矩。”

  • 名德重望

    名德重望[ míng dé zhòng wàng ]

    解释:犹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处:明·李贽《与弱侯太史书》:“所幸菩萨不至终穷,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

  • 语重心长

    语重心长[ yǔ zhòng xīn cháng ]

    解释: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出处:清 洛日生《海国英雄记 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 语重情深

    语重情深[ yǔ zhòng qíng shēn ]

    解释:犹言语重心长。

    出处:严复《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忽蒙佳什誉过庭,语重情深谁敢荷?”

  • 百舍重茧

    百舍重茧[ bǎi shè chóng jiǎn ]

    解释:形容走远道的辛苦。

    出处:《战国策·宋策》:“公输盘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盘。”

  • 德重恩弘

    德重恩弘[ dé zhòng ēn hóng ]

    解释: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广大。形容普施恩德。

    出处:唐·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显荣频烦,称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

  • 食不重味

    食不重味[ shí bù chóng wèi ]

    解释:味:菜肴。吃饭不要两样菜肴。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

  • 拾带重还

    拾带重还[ shí dài zhòng huán ]

    解释:比喻拾到财物,物归原主,不占为己有。

    出处:相传唐宰相裴度少时游香山寺,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裴度守候着还了她。见宋·丁用晦《芝田录·裴度》。

  • 重增其放

    重增其放[ zhòng zēng qí fàng ]

    解释:更助长了我的狂放。

  • 衣不兼采

    衣不兼采[ yī bù jiān cǎi ]

    解释: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游侠传·朱家》:“家亡余财,衣不兼采,食不重味。”

形容人才被领导重用的词语(6个)

  • 世轻世重世:当世。意思是刑罚要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
  • 十二重楼1.道家指人的喉咙管。
  • 名价日重名价:声望;日重:一天天增加。名声一天天大起来。
  • 名重天下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 才轻任重才能不高而肩负重任。
  • 重本抑末1.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战国时李悝﹑商鞅和韩非等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对巩固封建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日益增加。南宋以后,反对抑商的人也渐多。到了近代,反对抑商又包含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