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临危不乱的成语

更新:
形容人临危不乱的成语:不以为意、不慌不忙、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毫不在意、坏人坏事、举止自若、临危不惧、满不在乎、面不改容、面不改色、如无其事、若无其事、神色不惊、泰然自若、泰然处之、听之任之、行若无事、言笑自若、夷然自若、镇定自若、处之泰然…
  • 处之泰然

    处之泰然[ chǔ zhī tài rán ]

    解释: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 方寸不乱

    方寸不乱[ fāng cùn bù luàn ]

    解释:方寸:指心。心绪不乱。形容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

    出处:唐·吕温《凌烟阁勋臣赞·屈突蒋公通》:“……徇日,方寸不乱。”

  • 举止自若

    举止自若[ jǔ zhǐ zì ruò ]

    解释:自若:象原来的样子。举动不失常态。形容临事镇定,举动不失常态。

    出处:《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

  • 临危不惧

    临危不惧[ lín wēi bù jù ]

    解释: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出处:《邓析子·无厚》:“死生自命,贫富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 面不改容

    面不改容[ miàn bù gǎi róng ]

    解释:指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吉平面不改容,略无惧怯。”

  • 若无其事

    若无其事[ ruò wú qí shì ]

    解释: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出处:《晚清文学丛钞》:“雪岩若无其事,说不妨事,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

  • 如无其事

    如无其事[ rú wú qí shì ]

    解释: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统领听不见,庄大老爷也听不见,就作为如无其事,不去提他了。”

  • 神色不惊

    神色不惊[ shén sè bù jīng ]

    解释:神色:神情。神情显得没有受到惊动而十分镇定。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灵》卷十:“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

  • 行若无事

    行若无事[ xíng ruò wú shì ]

    解释:行:行动,办事;若:好象。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出处:《孟子·离娄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 言笑自若

    言笑自若[ yán xiào zì ruò ]

    解释: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出处:《三国志·蜀志·关羽传》:“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灸引酒,言笑自若。”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

  • 不以为意

    不以为意[ bù yǐ wéi yì ]

    解释: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出处: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

  • 从容不迫

    从容不迫[ cóng róng bù pò ]

    解释: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出处:《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 满不在乎

    满不在乎[ mǎn bù zài hū ]

    解释:丝毫不在意。

    出处: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区区一条生命,在他们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马粪一般,是满不在乎的!”

  • 面不改色

    面不改色[ miàn bù gǎi sè ]

    解释:脸色不变。形容从容镇静的样子。

    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我这虎头寨上,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 泰然处之

    泰然处之[ tài rán chǔ zhī ]

    解释: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处:处理,对待。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