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和寓言的区别

更新:
成语和寓言的区别:草船借箭、嫦娥奔月、沉鱼落雁、程门立雪、东施效颦、负荆请罪、海市蜃楼、汗牛充栋、涸辙之鱼、狐假虎威、虎踞龙蟠、画蛇添足、活灵活现、火中取栗、井底之蛙、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刻舟求剑、夸父逐日、滥竽充数、狼吞虎咽、老骥伏枥、买…
  • 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 bá miáo zhù zhǎng ]

    解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百步穿杨

    百步穿杨[ bǎi bù chuān yáng ]

    解释: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出处:《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 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

    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 bā xiān guò hǎi ]

    解释: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

  • 沉鱼落雁

    沉鱼落雁[ chén yú luò yàn ]

    解释: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垂头丧气

    垂头丧气[ chuí tóu sàng qì ]

    解释: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出处:唐·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cǎo chuǎn jiè jiàn ]

    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

  • 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 diǎn shí chéng jīn ]

    解释: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出处:《列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

  • 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 dōng shān zài qǐ ]

    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出处:《晋书·谢安传》

  • 东施效颦

    东施效颦[ dōng shī xiào pín ]

    解释: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出处:《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功德无量

    功德无量[ gōng dé wú liàng ]

    解释:世界各地: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出处:《汉书·丙吉传》:“所以拥全神灵,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

  • 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 hǎi shì shèn lóu ]

    解释: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出处:《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隋唐遗事》:“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

  • 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 hàn niú chōng dòng ]

    解释: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处: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 ]

    解释: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