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感情生活好的成语

更新:
形容感情生活好的成语:八拜之交、拔刀相助、不分畛域、不可动摇、乘车戴笠、促膝谈心、寸步不离、打成一片、分甘共苦、风雨同舟、固执己见、骨肉相连、海誓山盟、和衷共济、患难与共、坚如磐石、伉俪情深、牢不可破、恋恋不舍、难分难舍、难舍难分、贫贱之交…
  • 伉俪情深

    伉俪情深[ kāng lì qíng shēn ]

    解释:伉俪:夫妻,配偶。夫妻之间的感情深厚。

    出处:明·沈得符《万历野获编》:“盖圣德仁厚,加以中宫前后同忧患者积年,伉俪情更加笃挚。”

  • 牢不可破

    牢不可破[ láo bù kě pò ]

    解释: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

    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 难分难舍

    难分难舍[ nán fēn nán shě ]

    解释:分:分离;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愿分开。亦作“难舍难分。”。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骨肉主婢之间,也有许多难分难舍。”

  • 难舍难分

    难舍难分[ nán shě nán fēn ]

    解释: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愿分离。亦作“难分难舍。”。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不免盟山誓海,难舍难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难舍难分,所以一直就在船上打了‘水公馆’。”

  • 贫贱之交

    贫贱之交[ pín jiàn zhī jiāo ]

    解释: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

    出处:《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亲密无间

    亲密无间[ qīn mì wú jiàn ]

    解释: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出处:《汉书·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藉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

  • 亲如手足

    亲如手足[ qīn rú shǒu zú ]

    解释:象兄弟一样的亲密。多形容朋友的情谊深厚。

    出处:元·关汉卿《魔合罗》第四折:“想兄弟情亲如手足。”

  • 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 qín jìn zhī hǎo ]

    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 情意绵绵

    情意绵绵[ qíng yì mián mián ]

    解释:情意:对人的感情。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形容情意深长,不能解脱。

    出处:周恩来《别李愚如并示述弟》:“何况情意绵绵,‘藕断丝不断’。”

  • 情深骨肉

    情深骨肉[ qíng shēn gǔ ròu ]

    解释:骨肉:比喻至亲。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比亲人还要深厚。亦作“情逾骨肉”、“情愈骨肉”。

    出处:《周书·于谨传》:“夙蒙丞相殊眷,情深骨肉。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

  • 情深似海

    情深似海[ qíng shēn sì hǎi ]

    解释: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出处:明·崔时佩《西厢记》:“春闷好难捱,毕竟情深似海。”

  • 山高水长

    山高水长[ shān gāo shuǐ cháng ]

    解释: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出处:唐·刘禹锡《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 深情厚谊

    深情厚谊[ shēn qíng hòu yì ]

    解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出处: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这个岛呵,为什么如此高大不凡?只因为:亿万亲人的深情厚谊,在这里流连忘返。”

  • 声应气求

    声应气求[ shēng yìng qì qiú ]

    解释: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 同心协力

    同心协力[ tóng xīn xié lì ]

    解释: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周书·崔谦传》:“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