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讽刺话的成语

更新:
形容讽刺话的成语:半文不白、补阙灯檠、诚心诚意、吹大法螺、等因奉此、发号施令、官样文章、贵人多忘事、贵人多忘、含沙射影、滑天下之大稽、话中带刺、话里带刺、教条主义、借古讽今、金口玉言、荆人涉澭、冷嘲热讽、冷言冷语、冷语冰人、例行公事、溜之乎…
  • 荆人涉澭

    荆人涉澭[ jīng rén shè yōng ]

    解释: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 冷语冰人

    冷语冰人[ lěng yǔ bīng rén ]

    解释:用冷酷的话伤人。

    出处:宋·曾造《类说·〈外史梼杌〉》:“潘柱迎,孟蜀时,以财结权要,或戒之,乃日:‘非是求愿,不欲以冷语冰人耳。’”

  • 冷言冷语

    冷言冷语[ lěng yán lěng yǔ ]

    解释:带讥讽的冷冰冰的话。

    出处:《宝林禅师语录》:“山门疏:关着门,尽是自家屋里,何须冷言冷语,暗地敲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七:“只这冷言冷语,带讥带讪的,教人怎么当得!”

  • 例行公事

    例行公事[ lì xíng gōng shì ]

    解释:按照惯例办理的公事。现在多指刻板的形式主义的工作。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那一种凌虐苛刻,看的同例行公事一般,哪里还知道这是不应为而为之事。”

  • 能说会道

    能说会道[ néng shuō huì dào ]

    解释:形容很会讲话。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仗着他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

  • 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 páng qiāo cè jī ]

    解释: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 袍笏登场

    袍笏登场[ páo hù dēng chǎng ]

    解释: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出处:清 赵翼《数月内频送南雷述庵淑斋诸人赴京补官戏作》:“袍笏登场也等闲,若他动色到柴关。”

  • 七嘴八舌

    七嘴八舌[ qī zuǐ bā shé ]

    解释:形容人多口杂。

    出处:清·袁枚《牍外余言》:“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嘲,皆由于心之大公也。”

  • 窃钩窃国

    窃钩窃国[ qiè gōu qiè guó ]

    解释: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出处:《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 qīn chāi dà chén ]

    解释: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出处:清·阮葵生《茶余客话·钦差官使》:“三品以上用钦差大臣关防,四品以下用钦差官员关防。”

  • 三旨相公

    三旨相公[ sān zhǐ xiàng gōng ]

    解释: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出处:《宋史·王圭传》:“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 虚有其表

    虚有其表[ xū yǒu qí biǎo ]

    解释:虚:空;表:表面,外貌。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指有名无实。

    出处: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成,上掷其草于地,曰:‘虚有其表耳。’”

  • 一本正经

    一本正经[ yī běn zhèng jīng ]

    解释: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百家》:“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 俨乎其然

    俨乎其然[ yǎn hū qí rán ]

    解释: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出处:鲁迅《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刊物上登载一篇俨乎其然的像煞有介事的文章,我们就知道字里行间还有看不见的鬼把戏。”

  • 援古刺今

    援古刺今[ yuán gǔ cì jīn ]

    解释: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出处: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六:“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谓之箴。”《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