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说话实话的成语

更新:
形容说话实话的成语:碍口识羞、巴三揽四、闭口结舌、不声不气、成事不说、词不逮理、大辩不言、蹈袭前人、肺腑之言、既往不咎、加油加醋、缄口不言、金舌弊口、井然有条、口吐珠玑、夸夸而谈、明白了当、模棱两可、目目相觑、气壮理直、遣言措意、实话实说、…
  • 碍口识羞

    碍口识羞[ ài kǒu shí xiū ]

    解释: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出处:《石点头·潘文子契合鸳鸯冢》:“这事关系你终身,肯与不肯,明白说出,莫要碍口识羞,两相耽误。“

  • 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 bù màn bù zhī ]

    解释: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巴三揽四

    巴三揽四[ bā sān lǎn sì ]

    解释: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出处: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 闭口结舌

    闭口结舌[ bì kǒu jié shé ]

    解释: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出处:《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 不声不气

    不声不气[ bù shēng bù qì ]

    解释:指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你们只想自己的爱人像旧式妇女一样,百依百顺,不声不气,来服侍你们。”

  • 成事不说

    成事不说[ chéng shì bù shuō ]

    解释: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

    出处:《论语·八佾》:“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邢昺疏:‘事已成不可复说也。’

  • 词不逮理

    词不逮理[ cí bù dài lǐ ]

    解释: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出处: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

  • 大辩不言

    大辩不言[ dà biàn bù yán ]

    解释: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

    出处:《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 蹈袭前人

    蹈袭前人[ dǎo xí qián rén ]

    解释:蹈袭:因袭,沿用。因袭前人,缺乏创新。

    出处:《宋史·米芾传》:“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 肺腑之言

    肺腑之言[ fèi fǔ zhī yán ]

    解释: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出处: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 金舌弊口

    金舌弊口[ jīn shé bì kǒu ]

    解释: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舌。

    出处:《荀子·正论》:“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

  • 缄口不言

    缄口不言[ jiān kǒu bù yán ]

    解释:缄:封闭。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出处:《明史·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 口吐珠玑

    口吐珠玑[ kǒu tǔ zhū jī ]

    解释:珠、玑:都是珠宝,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形容说话有文采。

    出处: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一折:“因俺夫人闻知苏轼胸怀锦绣,口吐珠玑,有贯世之才。”

  • 目目相觑

    目目相觑[ mù mù xiāng qù ]

    解释: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同“面面相觑”。

    出处: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我恰才见阿妈和四个叔叔都目目相觑,其中必然暗昧。”

  • 遣言措意

    遣言措意[ qiǎn yán cuò yì ]

    解释:指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同“遣辞措意”。

    出处: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陆贽之文,遣言措意,切近的当,有执事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