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看书入迷的成语

更新:
形容看书入迷的成语:读书三余、废寝忘食、黄耳传书、家书抵万金、借书留真、据鞍读书、立地书橱、两脚书橱、临池学书、目披手抄、囊萤照书、牛角挂书、旁若无人、弃书捐剑、磬竹难书、全神贯注、然荻读书、三余读书、身临其境、史不绝书、诗书发冢、手不释卷…
  • 读书三余

    读书三余[ dú shū sān yú ]

    解释: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出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 废寝忘食

    废寝忘食[ fèi qǐn wàng shí ]

    解释: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出处: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 黄耳传书

    黄耳传书[ huáng ěr chuán shū ]

    解释: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出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 家书抵万金

    家书抵万金[ jiā shū dǐ wàn jīn ]

    解释:比喻家信的珍贵。

    出处:唐·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借书留真

    借书留真[ jiè shū liú zhēn ]

    解释:指借别人的书,抄写后留下正本,把抄本还给别人。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 据鞍读书

    据鞍读书[ jù ān dú shū ]

    解释: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出处:《渊鉴类函·驴三》:“江邻几调蓝山尉,骑驴赴官,第据鞍读书,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觉。”

  • 两脚书橱

    两脚书橱[ liǎng jiǎo shū chú ]

    解释: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出处:《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 临池学书

    临池学书[ lín chí xué shū ]

    解释: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

    出处:《晋书·卫恒传》:“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号葱葱不暇草书。”

  • 囊萤照书

    囊萤照书[ náng yíng zhào shū ]

    解释: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出处:《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 牛角挂书

    牛角挂书[ niú jiǎo guà shū ]

    解释: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旁若无人

    旁若无人[ páng ruò wú rén ]

    解释:身旁好象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弃书捐剑

    弃书捐剑[ qì shū juān jiàn ]

    解释: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 然荻读书

    然荻读书[ rán dí dú shū ]

    解释: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 身临其境

    身临其境[ shēn lín qí jìng ]

    解释: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出处:明 袁宏道《八识略说序》:“向非身历其境,恶能穷其边崖,指其归宿者哉!”

  • 诗书发冢

    诗书发冢[ shī shū fà zhǒng ]

    解释: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出处:《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