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坚定沉着的成语

更新:
形容坚定沉着的成语:安之若素、不以为意、不可动摇、不徐不疾、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从容不迫、从容自若、粗心浮气、大勇若怯、毫不在意、见怪不怪、见怪非怪、举棋若定、临危不乱、临危不惧、面不改色、轻裘缓带、如无其事、若无其事、神态自若、神色自如、…
  • 曾参杀人

    曾参杀人[ zēng shēn shā rén ]

    解释:比喻流言可畏。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 不徐不疾

    不徐不疾[ bù xú bù jí ]

    解释:徐:慢。疾:快。不快不慢,从容自然。

    出处:《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 不以为意

    不以为意[ bù yǐ wéi yì ]

    解释: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出处: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

  • 不紧不慢

    不紧不慢[ bù jīn bù màn ]

    解释: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九回:“相形之下,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紧走也不好,慢走也不好,不紧不慢也不好;不知怎样才好!”

  • 从容不迫

    从容不迫[ cóng róng bù pò ]

    解释: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出处:《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 粗心浮气

    粗心浮气[ cū xīn fú qì ]

    解释:浮:浮躁。形容人不细心,不沉着。

    出处:清·叶燮《原诗外篇》卷四:“学诗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会古人。忽略古人,粗心浮气,仅猎古人皮毛。”

  • 见怪非怪

    见怪非怪[ jiàn guài fēi guài ]

    解释:看到怪异的现象不要大惊小怪。指遇到不常见的事物或意外情况,要沉着镇静。同“见怪不怪”。

    出处:明·无名氏《白兔记·牧牛》:“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 面不改色

    面不改色[ miàn bù gǎi sè ]

    解释:脸色不变。形容从容镇静的样子。

    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我这虎头寨上,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 轻裘缓带

    轻裘缓带[ qīng qiú huǎn dài ]

    解释: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衣带。形容态度从容镇定。

    出处:《晋书·羊祜传》:“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

  • 泰然处之

    泰然处之[ tài rán chǔ zhī ]

    解释: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处:处理,对待。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 泰然自若

    泰然自若[ tài rán zì ruò ]

    解释: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出处:鲁人有与曾参同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有敌忽来,虽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金史·颜盏门都传》

  • 喜怒不形于色

    喜怒不形于色[ xǐ nù bù xìng yú sè ]

    解释: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出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 夷然自若

    夷然自若[ yí rán zì ruò ]

    解释: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出处:《魏书·卢义僖传》:“内外惶怖,义僖夷然自若。”

  • 安之若素

    安之若素[ ān zhī ruò sù ]

    解释: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出处: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 不可动摇

    不可动摇[ bù kě dòng yáo ]

    解释:形容极其坚定、牢固。

    出处:鲁迅《而已集·革“首领”》:“虽然这‘北京文艺界’已被徐丹甫先生在《学灯》上指定,隐隐然不可动摇了。”

形容坚定沉着的词语(2个)

  • 三日曲水1.指三月三日聚集在环曲水渠之旁进行的流觞宴饮活动。
  • 三月三日1.即上巳节。汉以前取农历三月上旬之巳日,三国魏以后改用三月三日,不用上巳。见《晋书.礼志下》。《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唐贾公彦疏:"一月有上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艺文类聚》卷四引《夏仲御别传》:"仲御诣洛,到三月三日,洛中公王以下,莫不方轨连轸,并至南浮桥边禊。"唐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