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不承认行为的成语

更新:
形容不承认行为的成语:不置可否、不置褒贬、含糊其词、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模棱两端、似是而非、无所可否、东窗事发1、不置可否【解释】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出处】宋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
  • 不置可否

    不置可否[ bù zhì kě fǒu ]

    解释:置:放,立;可:行;否:不行。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

    出处: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 不置褒贬

    不置褒贬[ bù zhì bāo biǎn ]

    解释: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 含糊其辞

    含糊其辞[ hán hú qí cí ]

    解释: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出处: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夺,多含糊其辞;公则不然,可则曰可,否则曰否。”

  • 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 sì shì ér fēi ]

    解释: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出处:《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 无所可否

    无所可否[ wú suǒ kě fǒu ]

    解释:不赞同也不反对。

    出处:金·王若虚《君事实辨下》:“李绛、李吉甫数争论于上前,礼部尚书同平章事权德舆居中无所可否,上鄙之。”

  • 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 mó léng liǎng kě ]

    解释: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出处:《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 模棱两端

    模棱两端[ mó léng liǎng duān ]

    解释: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同“模棱两可”。

    出处:《粤东纪事》:“祁宫保模棱两端,怕事之极。”

  • 东窗事发

    东窗事发[ dōng chuāng shì fā ]

    解释:比喻阴谋已败露。

    出处: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倖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 含糊其词

    含糊其词[ hán hú qí cí ]

    解释:含糊:不明确,不清晰。词:话语。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不清楚,不明确。

    出处:唐·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壮》:“即相执证,理全辨明,朝廷每为含糊,未尝穷究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