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牛成语

更新:
形容一个人牛成语:鞭打快牛、超群越辈、叱咤风云、出类拔萃、初生牛犊不怕虎、吹牛拍马、多如牛毛、汗牛充栋、汗牛充屋、鹤立鸡群、红红火火、瘠牛偾豚、瘠牛羸豚、鸡口牛后、茧丝牛毛、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九牛一毫、老牛舐犊、马勃牛溲、马浡牛溲、马…
  • 超群越辈

    超群越辈[ chāo qún yuè bèi ]

    解释:超越众人和同辈。

    出处:唐·陈子昂《为将军程处弼谢放流表》:“臣山东孤子,朝无亲故。性识愚鲁,非有才能。陛下超群越辈,崇以荣宠。”

  • 吹牛拍马

    吹牛拍马[ chuī niú pāi mǎ ]

    解释:吹牛:吹牛皮;拍马:拍马屁。指爱说大话,喜欢自我吹嘘和一味逢迎巴结别人的行为。

    出处:鲁迅《伪自由书·后记》:“我想假如曾某能把那种吹牛拍马的精力……用到求实学一点上,所得不是要更多些吗?”

  • 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 duì niú tán qín ]

    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 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 hàn niú chōng dòng ]

    解释: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处: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 hè lì jī qún ]

    解释: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处: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 汗牛充屋

    汗牛充屋[ hàn niú chōng wū ]

    解释:形容藏书非常多。同“汗牛充栋”。

    出处:清·方东树《〈切问斋文抄〉书后》:“非要非玄,而冗长并录,是《书》不止百篇,《诗》不止三百。非惟汗牛充屋,不能尽载,且适以罔道迷人。”

  • 鸡口牛后

    鸡口牛后[ jī kǒu niú hòu ]

    解释: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鸡尸牛从

    鸡尸牛从[ jī shī niú cóng ]

    解释: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茧丝牛毛

    茧丝牛毛[ jiǎn sī niú máo ]

    解释:形容功夫细密。

    出处:清朝黄宗羲《答万充宗质疑书》:“吾兄经术,茧丝牛毛,用心如此,不仅当今无与绝尘,即在先儒亦岂易得哉?”

  • 九牛二虎之力

    九牛二虎之力[ 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 ]

    解释: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出处: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 瘠牛羸豚

    瘠牛羸豚[ jí niú léi tún ]

    解释:瘠:瘠瘦;羸:病弱的。瘦弱的牛和猪。比喻弱小的民族或国家。

    出处:清·梁启超《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杜兰斯哇人,撒逊人等,亦随其所敌视之马哥耶族,同成灰烬。瘠牛羸豚,坐待割。”

  • 九牛一毫

    九牛一毫[ jiǔ niú yī háo ]

    解释: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 老牛舐犊

    老牛舐犊[ lǎo niú shì dú ]

    解释: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出处:《后汉书·杨彪传》:“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 马勃牛溲

    马勃牛溲[ mǎ bó niú sōu ]

    解释:马勃:马屁菌;牛溲:车前草。借指不值钱的东西。

    出处:清·褚人获《坚瓠十集·遗臭文词》:“马勃牛溲君受用,何须开口出而哇。”

  • 马浡牛溲

    马浡牛溲[ mǎ bó niú sōu ]

    解释:借指不值钱的东西。同“马勃牛溲”

    出处:明·王世懋《艺圃撷馀》:“杜子美出,而百家稗官都作雅音,马浡牛溲咸成郁致,于是诗之变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