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对一个人恐惧的成语

更新:
形容对一个人恐惧的成语:杯弓蛇影、诚惶诚恐、重足而立、触目惊心、大惊失色、怛然失色、呆若木鸡、胆破心寒、动心怵目、伏首贴耳、肤粟股栗、股战而栗、寒心酸鼻、汗流浃背、惶恐不安、惶惶不安、魂不附体、魂飞天外、魂飞魄散、急中生智、兢兢战战、惊天动…
  • 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 bù hán ér lì ]

    解释: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 诚惶诚恐

    诚惶诚恐[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

    解释: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出处: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 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 chù mù jīng xīn ]

    解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出处:唐·韩愈《昌黎集·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怵心。”

  • 重足而立

    重足而立[ chóng zú ér lì ]

    解释: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出处:西汉·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 怛然失色

    怛然失色[ dá rán shī sè ]

    解释: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出处:宋·苏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闻介马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人者怛然失色。”

  • 大惊失色

    大惊失色[ dà jīng shī sè ]

    解释: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出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 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 dāi ruò mù jī ]

    解释: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胆破心寒

    胆破心寒[ dǎn pò xīn hán ]

    解释: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出处:胆破心寒,比敌人慑伏之状。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武职》

  • 胆战心惊

    胆战心惊[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 道路以目

    道路以目[ dào lù yǐ mù ]

    解释: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出处:《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动心怵目

    动心怵目[ dòng xīn chù mù ]

    解释: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出处: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然其厚德伟度,要不复前人比。”

  • 肤粟股栗

    肤粟股栗[ fū sù gǔ lì ]

    解释:皮肤上起疙瘩,大腿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夫至以行恶为荣,则洪水猛兽,足喻斯惨耶?君子念此,肤粟股栗矣。”

  • 伏首贴耳

    伏首贴耳[ fú shǒu tiē ěr ]

    解释:畏缩恐惧的样子。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 股战而栗

    股战而栗[ gǔ zhàn ér lì ]

    解释: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

    出处:《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它语。”

  • 寒心酸鼻

    寒心酸鼻[ hán xīn suān bí ]

    解释: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