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乌龟四字成语词

更新:
形容乌龟四字成语词:不待蓍龟、不龟手药、刮毛龟背、龟鹤之年、龟玉毁椟、龟冷搘床、龟毛兔角、龟年鹤寿、龟龙片甲、龟厌不告、龟冷支床、龟龄鹤算、龟龙麟凤、龟文鸟迹、鸡胸龟背、金龟换酒、兔角龟毛、无待蓍龟、犀顶龟文、悬龟系鱼、一龟一鹤、证龟成鳖、…
  • 不龟手药

    不龟手药[ bù guī shǒu yào ]

    解释:①使手不冻裂的药。②比喻微才薄技。

    出处:《陆游诗集卷二十二·寓叹》:“人生各自有穷通,世事宁论拙与工。裹马革心空许国,不龟手药却成功。早朝玉勒千门雪,夜坐蓬窗万壑风。借得奇书且勤读,小儿能续地炉红。”

  • 龟龙片甲

    龟龙片甲[ guī lóng piàn jiǎ ]

    解释:比喻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的好东西。

    出处:唐·张怀瓘《书议》:“麟凤一毛,龟龙片甲,亦无所不录。”

  • 龟冷支床

    龟冷支床[ guī lěng zhī chuáng ]

    解释:比喻壮志未酬,蛰居待时。

    出处:《史记·龟策列传褚少孙论》:“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

  • 龟毛兔角

    龟毛兔角[ guī máo tù jiǎo ]

    解释:乌龟身上生毛,兔子头上长角。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

    出处: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商纣之时,大龟生毛兔生角,兵甲将兴之象也。”

  • 龟文鸟迹

    龟文鸟迹[ guī wén niǎo jì ]

    解释:指古代的象形文字。

    出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第七卷:“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彩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 龟厌不告

    龟厌不告[ guī yàn bù gào ]

    解释:指屡加龟卜,致使龟灵厌恶,不再以吉凶告人。比喻很有效的东西,过度使用也会失灵。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 龟玉毁椟

    龟玉毁椟[ guī yù huǐ dú ]

    解释: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出处:《论语·季氏》:“虎儿出於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鸡胸龟背

    鸡胸龟背[ jī xiōng guī bèi ]

    解释:凸胸驼背。

    出处: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说文》:‘奚,大腹也。’今人谓匈(胸)腹间大者为奚匈,呼如鸡匈,遂有‘鸡胸龟背’之语。”

  • 金龟换酒

    金龟换酒[ jīn guī huàn jiǔ ]

    解释:解下金龟换美酒。形容为人豁达,恣情纵酒。

    出处:唐·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 兔角龟毛

    兔角龟毛[ tù jiǎo guī máo ]

    解释:兔生角,龟长毛。都是没有的事。比喻有名无实。

    出处:《大智度论》第12卷:“如兔角龟毛,亦但有名而无实。”

  • 无待蓍龟

    无待蓍龟[ wú dài shī guī ]

    解释:待:等待;蓍龟:蓍草和龟甲,古人用以占卜。不等着用蓍草和龟甲占卜,而吉凶已经大白。表示事态发展显而易见。

    出处:《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莫大乎蓍龟。”

  • 悬龟系鱼

    悬龟系鱼[ xuán guī jì yú ]

    解释:指任高官显宦。

    出处:《新唐书·车服志》:“高宗给五品以上随身鱼袋……天授二年,改佩鱼为?。其后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四品以银,五品以铜。中宗初,罢龟袋,复给以鱼。”

  • 犀顶龟文

    犀顶龟文[ xī dǐng guī wén ]

    解释: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旧时所谓贵人之相。

    出处:语出《后汉书·李固传》:“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 不待蓍龟

    不待蓍龟[ bù dài shī guī ]

    解释:蓍龟:古时卜筮,用蓍草和龟甲,以卜吉凶。不用占卜就能决定。比喻事情是明摆着的,非常清楚。

    出处:《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 证龟成鳖

    证龟成鳖[ zhèng guī chéng biē ]

    解释:将乌龟说成甲鱼。比喻蓄意歪曲,颠倒是非。

    出处:宋苏轼《东坡志林·贾氏五不可》:“晋武帝欲为太子娶妇。卫瓘曰:‘贾氏有五不可:青、黑、短、妒而无子。’竟为群臣所誉娶之,竟以亡晋。……俚语曰‘证龟成鳖’,此未足怪也。以此观之、当云‘证龟成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