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令人同情的成语

更新:
形容令人同情的成语:哀矜勿喜、爱莫能助、残暴不仁、恻隐之心、恻怛之心、怵惕恻隐、触目恸心、催人泪下、担惊受怕、东方圣人、感同身受、孤儿寡妇、己饥己溺、见哭兴悲、怜孤惜寡、怜贫恤苦、怜贫惜老、怜贫恤老、猫哭耗子、猫儿哭鼠、泣不成声、情投意和、…
  • 爱莫能助

    爱莫能助[ ài mò néng zhù ]

    解释: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 爱莫之助

    爱莫之助[ ài mò zhī zhù ]

    解释: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 残暴不仁

    残暴不仁[ cán bào bù rén ]

    解释: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 触目恸心

    触目恸心[ chù mù tòng xīn ]

    解释: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出处:南朝·梁武帝《追赠张弘籍诏》:“朕少离苦辛,情地弥切,虽宅相克成,辂车靡赠,兴言永往,触目恸心。”

  • 恻怛之心

    恻怛之心[ cè dá zhī xīn ]

    解释:形容对人寄予同情。同“恻隐之心”。

    出处:晋·苻郎《苻子》:“观刑曰乐,何无恻怛之心焉?!”

  • 担惊受怕

    担惊受怕[ dān jīng shòu pà ]

    解释: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 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 gǎn tóng shēn shòu ]

    解释: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出处:《艺风堂友朋书札》:“小方壶主人承招致,俾不至有臣朔之饥,感同身受。”

  • 己饥己溺

    己饥己溺[ jǐ jī jǐ nì ]

    解释: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出处:《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辫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 怜贫恤老

    怜贫恤老[ lián pín xù lǎo ]

    解释:同情和体恤贫穷年老的人。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的了。”

  • 泣不成声

    泣不成声[ qǐ bù chéng shēng ]

    解释: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出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尽夜哭泣,气不属声。”

  • 情投意和

    情投意和[ qíng tóu yì hé ]

    解释:投:契合。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亲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气合”。

  • 情投意洽

    情投意洽[ qíng tóu yì qià ]

    解释:情感融洽,心意相通。亦作情投意合。指双方思想感情很融洽。

    出处:明·刘璋《飞花艳想》第一回:“三人谈笑饮酒,正说得情投意洽,忽见抱琴进来道:‘外面刘相公来访。’三人听见,各不欢喜。”

  • 情孚意合

    情孚意合[ qíng fú yì hé ]

    解释: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同“情投意合”。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5回:“我如今却和你眷恋日久,情孚意合,却不恁地理会。”

  • 审曲面势

    审曲面势[ shěn qǔ miàn shì ]

    解释: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同“审曲面埶”。

    出处:《周礼·考工记序》:“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 幸灾乐祸

    幸灾乐祸[ xìng zāi lè huò ]

    解释: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又《庄公二十年》:“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

形容令人同情的词语(2个)

  • 东方圣人古代对中国德才最高的人的称呼。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所指对象不一样。
  • 怵惕恻隐怵惕:惊恐害怕。形容人既担惊受怕,又同情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