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被别人赶超的成语

更新:
形容被别人赶超的成语:拔山盖世、不越雷池、超今绝古、超今越古、超世之才、超凡入圣、超前绝后、超然迈伦、超凡出世、超群越辈、超迈绝伦、出世超凡、荡检逾闲、奋起直追、富轹万古、简傲绝俗、扛鼎抃牛、力争上游、迈古超今、你追我赶、入圣超凡、挟山超海…
  • 奋起直追

    奋起直追[ fèn qǐ zhí zhuī ]

    解释:振作起来,紧紧赶上去。

    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29回:“义无反顾,惟有群策群力,奋起直追,迅电华会代表,坚持原案。”

  • 富轹万古

    富轹万古[ fù lì wàn gǔ ]

    解释:形容极其丰富,超越千秋万代。

    出处:清·魏源《〈国朝古文类钞〉序》:“矧我圣清皞皞二百载,由治平升平而进于太平,元气长于汉,经术盛于唐,兵力物力幅员雄于宋,列圣御制诗文集、康煕《图书》、乾隆《四库》官书尤富轹万古。”

  • 简傲绝俗

    简傲绝俗[ jiǎn ào jué sú ]

    解释:指高傲而超越世俗。

    出处: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三:“亡友文小勇有句云:‘人谁从问字,风不可开门。’于江西宗派体中自居胜地,而其荒凉寒苦之状,简傲绝俗之致,亦概可见矣。”

  • 扛鼎抃牛

    扛鼎抃牛[ káng dǐng biàn niú ]

    解释:扛鼎:把鼎举起来。抃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汉·杨雄《法言·渊骞》:“秦悼武、乌获、任鄙,扛鼎抃牛,非绝力也?”

  • 力争上游

    力争上游[ lì zhēng shàng yóu ]

    解释: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出处:清 赵翼《闲居读书作》诗:“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 迈古超今

    迈古超今[ mài gǔ chāo jīn ]

    解释:指超越古今。

    出处:元·汤式《哨遍·新建构栏教坊求赞》:“方位里都按着郭景纯经天纬地阴阳诀,规矩上不离了鲁公迈古超今造化机。”

  • 你追我赶

    你追我赶[ nǐ zhuī wǒ gǎn ]

    解释:形容竞赛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出处:《新华半月刊》1960年第14期:“我们正处在一个你追我赶、飞跃向前的建设热潮中。”

  • 挟山超海

    挟山超海[ xié shān chāo hǎi ]

    解释: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 迎头赶上

    迎头赶上[ yíng tóu gǎn shàng ]

    解释:迎:向着;头:走在前面的。加紧追过最前面的。

    出处:瞿秋白《迎头经》:“这样,所谓迎头赶上和勿向后跟,都是不但见于经典而且证诸实验的真理了。”

  • 越俎代庖

    越俎代庖[ yuè zǔ dài páo ]

    解释: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出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 逸辈殊伦

    逸辈殊伦[ yì bèi shū lún ]

    解释:指超越同辈,无与比伦。

    出处:唐张说《为留守奏嘉禾表》:“腾文炜色,九光连合于贞明;逸辈殊伦,百宝骈滋于动植。”

  • 越古超今

    越古超今[ yuè gǔ chāo jīn ]

    解释:超越古今。同“超今冠古”。

    出处:宋·朱敦儒《洞仙歌·赠太易》词:“这功名富贵,有也寻常,管做得、越古超今神妙。”

  • 越次超伦

    越次超伦[ yuè cì chāo lún ]

    解释:次:次序。伦:次序。超越原来的等级次序。

    出处:唐·白居易《为宰相》:“臣有何功德?有何才能?越次超伦,忽承此命。”

  • 争先恐后

    争先恐后[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

    解释: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出处:清·张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个个争先恐后的直抢上来。”

  • 卓尔独行

    卓尔独行[ zhuó ěr dú xíng ]

    解释:指超越众人,不随俗浮沉。

    出处:《后汉书·东海恭王彊珙传》:“王恭谦好礼,以德自终,遣送之物,务从约省,衣足敛形,茅车瓦器,物减于制,以彰王卓尔独行之志。”李贤注:“《前书》曰:‘卓尔不群者,河间献王近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