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可杀不可辱
  • 拼   音

    [ 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
  • 释   义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 出   处

    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 例   句

    鏊谓谨曰:‘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明史·王鏊传》

  • 近义词

    宁死不屈

  • 用   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繁   体

    士可殺不可辱

士可杀不可辱相关查询

士可杀不可辱成语接龙

  1. 辱国殃民: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亦作“辱国殄民”。
  2. 辱门败户:指败坏门风,使家族受到差异辱。
  3. 辱身败名:指自身受辱,名声败坏。
  4. 辱国丧师: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5. 辱国殄民: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同“辱国殃民”。

士可杀不可辱的意思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士可杀不可辱类似的成语

  • 辱国丧师

    辱国丧师[ rǔ guó sàng shī ]

    解释: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出处:《明史·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

  • 赏罚不明

    赏罚不明[ shǎng fá bù míng ]

    解释:赏罚不清楚不明白。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赏罚》:“夫将专恃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国之五危也。”

  • 势不可当

    势不可当[ shì bù kě dāng ]

    解释:当:抵挡。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出处:《晋书·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山上数处精兵杀下,势不可当,前军大败。”

  • 榆次之辱

    榆次之辱[ yú cì zhī rǔ ]

    解释: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 曾子杀彘

    曾子杀彘[ zēng zǐ shā zhì ]

    解释:彘:猪。曾子杀猪。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国人皆曰可杀

    国人皆曰可杀[ guó rén jiē yuē kě shā ]

    解释:全国人民都认为他该死。形容民愤极大。

    出处:左右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孟子·梁惠王下》

  • 丰杀随时

    丰杀随时[ fēng shā suí shí ]

    解释:丰:增加;杀:减少。随时代不同而作增减变动

    出处:《晋书·礼志》:“礼典轨度,丰杀随时,虞、夏、商、周咸不相袭,盖有由也。”

  • 可杀不可辱

    可杀不可辱[ kě shā bù kě rǔ ]

    解释:辱:侮辱。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严

    出处:《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 哀哀父母

    哀哀父母[ āi āi fù mǔ ]

    解释: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出处:《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 哀梨蒸食

    哀梨蒸食[ āi lí zhēng shí ]

    解释: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