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死去好友的成语

更新:
表达死去好友的成语:哀莫大于心死、爱之欲其生、爱生恶死、百足之虫、半死不活、半死半生、半死辣活、暴殒轻生、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得善终、不死不活、不知利害、不知死活、不顾一切、不顾死活、长生不死、出入生死、出死断亡、出死入生、出生入死、垂死挣扎…
  • 大难不死

    大难不死[ dà nàn bù sǐ ]

    解释: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

  • 抵死谩生

    抵死谩生[ dǐ sǐ màn shēng ]

    解释:谩:谎骗。形容殚智竭虑,绞尽脑汁。

    出处:《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待阎王道俺无凭准,抵死谩生断不定,也不共他争,我专指着伊家做照证。”

  • 吊死问疾

    吊死问疾[ diào sǐ wèn jí ]

    解释: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

  • 得人死力

    得人死力[ dé rén sǐ lì ]

    解释:死力:以死效力。得到别人以死来效力。形容非常得人拥护。

    出处:《晋书·贾充传》:“诞再在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

  • 底死谩生

    底死谩生[ dǐ sǐ màn shēng ]

    解释: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

    出处:南唐·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 抵死瞒生

    抵死瞒生[ dǐ sǐ mán shēng ]

    解释: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同“抵死漫生”。

    出处: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三折:“我安排着脱身利己的机谋,正中这抵死瞒生的手策。”

  • 抵死漫生

    抵死漫生[ dǐ sǐ màn shēng ]

    解释: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

    出处:宋·向滈《西江月》词:“抵死漫生要见,偷方觅便求欢。”

  • 吊死扶伤

    吊死扶伤[ diào sǐ fú shāng ]

    解释:吊祭死者,扶救伤者。

    出处:《南史·齐纪上·高帝》:“公奉辞伐罪,戒旦晨征,兵车始交,氛祲时荡,吊死扶伤,弘宣皇泽。”

  • 粉身碎骨

    粉身碎骨[ fěn shēn suì gǔ ]

    解释: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出处:三国·魏·曹植《谢封甄城王表》:“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 斧钺之诛

    斧钺之诛[ fǔ yuè zhī zhū ]

    解释:钺:古代兵器,像大斧;诛:杀戮,杀死。用斧、钺杀人的刑罚。泛指死刑。

    出处:《庄子·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此乎?’”

  • 甘死如饴

    甘死如饴[ gān sǐ rú yí ]

    解释:甘:情愿;饴: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为快事。

    出处:《清史稿·任举传》:“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恻。”

  • 盖棺定论

    盖棺定论[ gài guān dìng lùn ]

    解释: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同“盖棺论定”。

    出处:明·吕坤《大明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墓志铭》:“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

  • 含笑九泉

    含笑九泉[ hán xiào jiǔ quán ]

    解释: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 红颜薄命

    红颜薄命[ hóng yán bó mìng ]

    解释:红颜:美女的容颜;薄命:命运不好。旧时指女子容貌美丽但遭遇不好(多指早死、寡居或丈夫不好)。

    出处:《汉书·孝成许皇后传》:“其余诚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宁前。”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总则我红颜薄命。”

  • 胡搅蛮缠

    胡搅蛮缠[ hú jiǎo mán chán ]

    解释:不讲道理,纠缠不放。

    出处:清·邵振华《侠义佳人》第一回:“我说的正经话,你不听;胡搅蛮缠的说了这些闲篇儿,谁来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