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没有死的成语

更新:
形容没有死的成语:哀哀欲绝、哀莫大于心死、哀痛欲绝、半死不活、悲痛欲绝、不绝如发、存亡绝续、弹尽粮绝、弹尽援绝、恩断义绝、风中之烛、风中秉烛、风烛草露、苟延残喘、含笑九泉、岌岌可危、粮尽援绝、麻木不仁、面如死灰、面若死灰、命在旦夕、暮景残光…
  • 哀莫大于心死

    哀莫大于心死[ āi mò dà yú xīn sǐ ]

    解释: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哀哀欲绝

    哀哀欲绝[ āi āi yù jué ]

    解释:绝:断气,死。形容极其悲痛。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 哀痛欲绝

    哀痛欲绝[ āi tòng yù jué ]

    解释:伤心得要死。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 āi hóng biàn yě ]

    解释: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 bìng rù gāo huāng ]

    解释: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 悲痛欲绝

    悲痛欲绝[ bēi tòng yù jué ]

    解释: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 弹尽援绝

    弹尽援绝[ dàn jìn yuán jué ]

    解释:作战中弹药用完了,援兵断绝了。也比喻处境非常困难。

    出处: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 弹尽粮绝

    弹尽粮绝[ dàn jìn liáng jué ]

    解释: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

    出处: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 恩断义绝

    恩断义绝[ ēn duàn yì jué ]

    解释:恩:恩情;义:情义。感情破裂。多指夫妻离异。

    出处: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咱两个思断义绝,花残月缺,再谁恋锦帐罗帏。”

  • 风中秉烛

    风中秉烛[ fēng zhōng bǐng zhú ]

    解释:秉:拿着。风中拿着烛易灭。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出处:元·无名氏《海门张仲村乐堂》第一折:“我将世事都参透,幻身躯似风中秉烛,可怜见便似兀那水上浮沤。”

  • 风中之烛

    风中之烛[ fēng zhōng zhī zhú ]

    解释:在风里晃动的烛光。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出处: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 风烛草露

    风烛草露[ fēng zhú cǎo lù ]

    解释: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临近死亡。

    出处: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 含笑九泉

    含笑九泉[ hán xiào jiǔ quán ]

    解释: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 岌岌可危

    岌岌可危[ jí jí kě wēi ]

    解释: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出处:《孟子·万章下》:“天下殆哉,岌岌乎!”

  • 溘然长逝

    溘然长逝[ kè rán cháng shì ]

    解释:指死去。

    出处: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乃归未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