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的成语

  • 六臂三头

    六臂三头[ liù bì sān tóu ]

    解释:比喻人的本事非凡,神通广大。

    出处:明·孟称舜《死里逃生》第一折:“便六臂三头待怎么,料应飞不出这天罗嘑。”

  • 六街三陌

    六街三陌[ liù jiē sān mò ]

    解释:泛指大街小巷。同“六街三市”。

    出处: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二折:“恰便似玉琢成六街三陌,恰便似粉妆就殿阁楼台。”

  • 茅庐三顾

    茅庐三顾[ máo lú sān gù ]

    解释: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同“草庐三顾”

    出处: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不肯去兰省一朝登北阙,便想这茅庐三顾到南阳。”

  • 颠三倒四

    颠三倒四[ diān sān dǎo sì ]

    解释: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 暮四朝三

    暮四朝三[ mù sì cháo sān ]

    解释:①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 目无三尺

    目无三尺[ mù wú sān chǐ ]

    解释: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出处: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 拿三搬四

    拿三搬四[ ná sān bān sì ]

    解释:比喻不服从调派。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烧了窟窿,你去了,谁能以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搬四的。”

  • 偏三向四

    偏三向四[ piān sān xiàng sì ]

    解释:指偏向、袒护某方。

    出处:马烽《吕梁英雄传》第30回:“这叫什么话?我们偏三向四啦?”

  • 欺三瞒四

    欺三瞒四[ qī sān mán sì ]

    解释:一再欺骗隐瞒。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一闻之时,心头火起,大骂尤辰无理,做这等欺三瞒四的媒人,说骗人家女儿。”

  •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 ]

    解释: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出处:《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日上三竿

    日上三竿[ rì shàng sān gān ]

    解释: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唐·韩愈《岁华纪丽》卷一:“日上三竿。古诗云:日上三竿风露消。”

  • 日出三竿

    日出三竿[ rì chū sān gān ]

    解释: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虹抱珥直背。”

  • 让三让再

    让三让再[ ràng sān ràng zài ]

    解释:指几次三番地推让。同“让再让三”。

    出处: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长被举之人,亦必须让三让再以副举贤若夔龙之美事,及再三为大众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让德而镇嚣争焉。”

  • 让再让三

    让再让三[ ràng zài ràng sān ]

    解释:指几次三番地推让。

    出处:明·史可法《复多尔衮书》:“群臣劝进,今上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

  •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管三七二十一[ bù guǎn sān qī èr shí yī ]

    解释: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 日高三丈

    日高三丈[ rì gāo sān zhàng ]

    解释:犹日上三竿。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明·汤显祖《南柯记·录摄》:“日高三丈,还不见六房站班,可恶可恶!”

  • 日已三竿

    日已三竿[ rì yǐ sān gān ]

    解释: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同“日上三竿”。

    出处:明·王錂《春芜记·探遗》:“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 三差两错

    三差两错[ sān chā liǎng cuò ]

    解释:比喻偶然的差错。

    出处: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七章:“你要出了三差两错,叫小堆八在前方知道了,我们可怎么对得起他!”

  • 三茶六饭

    三茶六饭[ sān chá liù fàn ]

    解释: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出处:明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快嘴李翠莲记》:“做得粗,整得细,三茶六饭一时备。”

  • 三长两短

    三长两短[ sān cháng liǎng duǎn ]

    解释: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出处:明·范文若《鸳鸯棒·恚剔》:“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

  • 三朝元老

    三朝元老[ sān cháo yuán lǎo ]

    解释: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

    出处:《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

  • 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 sān cóng sì dé ]

    解释: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出处:《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 三寸不烂之舌

    三寸不烂之舌[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

    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三寸鸟,七寸嘴

    三寸鸟,七寸嘴[ sān cùn niǎo,qī cùn zuǐ ]

    解释: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 三番五次

    三番五次[ sān fān wǔ cì ]

    解释:番:遍数。一再,多次。

    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你将书呈三番两次调发小生到此,萧条旅馆,个月期程,不蒙放参。”

  • 三寸之舌

    三寸之舌[ sān cùn zhī shé ]

    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三班六房

    三班六房[ sān bān liù fáng ]

    解释: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

  • 三翻四复

    三翻四复[ sān fān sì fù ]

    解释: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 三曹对案

    三曹对案[ sān cáo duì àn ]

    解释:指审问对质。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第一殿秦广大王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

  • 三分鼎足

    三分鼎足[ sān fēn dǐng zú ]

    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