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罪致讨
  • 拼   音

    [ shēng zuì zhì tǎo ]
  • 释   义

    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 出   处

    《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 例   句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8回:“朝廷只须遣一旅之师,声罪致讨,不旬日之间,定当传首京师,何足多虑。”

  •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 繁   体

    聲辠致討

声罪致讨相关查询

声罪致讨成语接龙

  1. 讨流溯源:指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2. 讨是寻非: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3. 讨类知原:指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
  4. 讨价还价:讨:索取。买卖东西,卖主要价高,买主给价低,双方要反复争议。也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
  5. 讨恶翦暴:征讨和剪除凶恶残暴的势力。
  6. 讨流泝源:谓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清 王韬 《<蘅花馆诗录>自序》:“余自少讀詩,自古作者以逮本朝諸大家,皆欲討流泝源,窮其旨趣,久之,益知作詩之難。”
  7. 讨逆除暴:讨:征伐。征伐和剪除背叛的残暴势力
  8. 讨恶剪暴:讨:征伐;剪:斩断。征伐和铲除凶恶残暴的势力

声罪致讨的意思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声罪致讨类似的成语

  • 声罪致讨

    声罪致讨[ shēng zuì zhì tǎo ]

    解释: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出处:《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 韬形灭影

    韬形灭影[ tāo xíng miè yǐng ]

    解释:指藏匿踪迹,不露于世。

    出处:北齐·刘昼《新论·韬光》:“物之寓世,未尝不韬形灭影、隐质遐外,以全性栖命者也。”

  • 韬曜含光

    韬曜含光[ tāo yào hán guāng ]

    解释:掩藏隐匿光明。指不显耀名声。

    出处:明·何景明《七述》:“出则施声教,款遐荒,臻盛美,流休详;处则韫椟深藏,韬曜含光。”

  • 饕风虐雪

    饕风虐雪[ tāo fēng nüè xuě ]

    解释:指狂暴肆虐的风雪。

    出处:元·方回《春晴》诗:“饕风虐雪到家林,才喜晴春已深。”

  • 韬光用晦

    韬光用晦[ tāo guāng yòng huì ]

    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养晦”。

    出处:唐·黄滔《知白守黑赋》:“圣人所以立言于彼,垂训于后,将令学者得韬光用晦之机,不使来人有衒实矜华之丑。”

  • 饕口馋舌

    饕口馋舌[ tāo kǒu chán shé ]

    解释:比喻贪吃的人。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馋舌,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

  • 桃花流水

    桃花流水[ táo huā liú shuǐ ]

    解释: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出处: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韬晦待时

    韬晦待时[ tāo huì dài shí ]

    解释:指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

    出处:茅盾《蚀·动摇》:“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后来时事日非,只好韬晦待时。”

  • 哀哀父母

    哀哀父母[ āi āi fù mǔ ]

    解释: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出处:《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 哀梨蒸食

    哀梨蒸食[ āi lí zhēng shí ]

    解释: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

相关推荐